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智启论文期刊网!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尹编辑 1994174574 投稿邮箱:ren0508@outlook.com
 社科论文
儒家思想对学生个性影响
发布时间:2022-12-12 点击: 发布:中国论文期刊网

前 言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承担着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如果学生出现个性缺陷,价值观偏颇,道德丢失等问题,对学生自己、家庭、社会等都是一场悲剧。而这种现象的确广泛存在于当前社会中,因此,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儒家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大把可供学习的经验。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只有选择合适的、符合当今社会趋势的优秀思想,去发掘、利用,才能真正的为思想教育提供捷径。
一. 当代学生个性品质面面观
(一)低龄学生行为取向被误导
如今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经常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接收到一些让我们难以想象的事情。特别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让我们感到心寒甚至心痛。
之前在网络上报道的一位母亲教唆自己的孩子偷盗,自己还为孩子打掩护。在长时间的作案过程中,小女孩已经有着很熟练的身手。如若不是最后被抓住,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竟然已经是这个偷窃行业的老手了,你也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她的妈妈一手教导的。这个事情表面上看到让人啼笑不得,但仔细分析,背后则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严重的问题,由于其对孩子自由兴趣的剥夺,现如今很多孩子已经沦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扭曲了孩子的个性。
都说虎毒不食子,然而却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件,一位父亲给儿子的10岁生日礼物竟是毒品,这样难以想象的事情却真实存在。这个孩子的父母早年离异,导致他从小就缺乏家庭教育。而他的父亲自己是一个吸毒者,在孩子生日那天被问及生日礼物的时候,他竟然拿出了毒品,教唆孩子吸毒,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家庭的不幸导致孩子的不幸。而在这背后,却是道德观、价值观的偏失所引起的悲剧。现在学生之所以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除了周遭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被误导。
很多低龄学生的兴趣爱好被父母或是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变得歪曲、偏离正常的轨迹,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对孩子的误导,而这样的误导轻则导致孩子难以愉快的生活学习,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一些极端后果,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青春期学生偏执任性
曾经有新闻播出过一个19岁的孩子,向爷爷奶奶要钱,发生争吵,产生矛盾。最后孩子一气之下将家中储物室点燃并逃离,导致他的爷爷奶奶被烧死。细细分析之下,我们发现很多这类型的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过度的宠爱使其不能自力更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根本就没有社会责任感,过着走哪算哪的日子,相互伤害,互不信任,只求眼前利益,不计后果,不想他人。
众所周知的,现在学生在校园发生的很多极端事件大多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生造成的,如: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只顾一时兴起做出难以挽回的事情。这些事情之所以大多发生在初高中学生身上,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个性鲜明,偏执任性。他们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不考虑事情后果可能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不会想到他人,更不会有所顾忌。这一切与其说是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倒不如说是社会趋势或是社会形势造就了他们这些独特的“性格”。
  市区某中学的学生阿项因过分沉迷网络游戏,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其父母不得不为他办理休学 手续,带着他四处求医。阿项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情绪变化无常……尽管阿项休学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老师和同学至今仍然印象深刻,对其因过分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精神分裂,更是表示可惜。
除了这些,学生中间也逐渐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如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传入我国后,导致了这些现象的产生。
(三)大学生耐受性下降
网传有一名女大学生,用“裸贷”这一渠道贷款多万元,最后欠下巨款无力偿还。最终难以承受还款的压力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发生在一个高等院校的真实事件,很诧异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竟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究其原因,其实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强自立意识,难以独立等问题。作为一个在教育中接受到最高教育的群体,同时作为一个即将走上社会的成人,这样的悲剧再一次说明了对学生个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多么重要的。而大学生作为能够接触到更多思想文化的知识分子,难免会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所以,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对他们德育工作的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多元的道德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最初的清华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残杀室友事件再到成都因丑杀人案,每年都会爆出高校学生伤人事件,大学生药家鑫撞人杀人案,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本应是书香满园的高校,何以频发伤人事件?这些学生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思考,要如何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呢?学校和家长及社会应该教会学生用理性和智慧解决矛盾纠纷,逐渐消除愤怒、仇视等负面情绪,消弭弥漫于校园中的戾气,还校园一片清净蓝天。
从这些事件上,我们除了看到这些不堪的表面现象外,还应该看到的是这背后的主人公们为何会如此轻视生命。难道这所有的事情真的没有其他出路和办法了吗?非要一死了之?其实并不是的,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过惯了家里或是学校给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社会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会感到无法前进,无法解决。这其实是他们对于压力,困境的承受力在下降。不敢直面困难,只知道逃避,从而选择了轻生。
二. 当代学生个性品质深层刨析
学生时期是人生最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个性有着阳光芬芳,同时也潜伏着叛逆、偏执、任性、自我中心、外强中干……学生个性的矛盾看似复杂,实则这些都是他们内心不成熟的外在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生理想模糊不定
目前就我们所了解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在为之努力奋斗。但很多新的东西对其影响都是双面的,好的方面是学生能够在新世界树立更为广泛的新的理想,坏的方面就是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在这个物质利益充斥的社会,学生难免会形成以利益权衡的价值选择观念,这就导致了他们并不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只愿活在目前的生活中。他们背离了曾经的理想和信念,抛下了奉献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奢侈品、追求眼前的利益,很多时候都用金钱价值等来评判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状态。使得他们逐渐更多的去追求享受,在空洞的生活中毫无目的的苟活,从而也就慢慢丢掉了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学生自己个人的理想,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来说,都是一样同样不可丢失的。可个人小的理想的缺失,正是由于大的理想的淡化造成的。现今,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强烈的共同理想意识,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也并不乐观。他们认识不到个人之于社会的责任感和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也就在自己身心上无动于衷,无法跟上社会形势。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正确的看待一些事物,无法正确的理解很多外来文化,从而在心里产生一些极端的,不正确的东西。而他们往往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处于这样一个地位,也不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失去了对于人生理想的定位和追求。导致人生理想模糊不定,甚至缺乏理想。
(二)价值取向重利轻义
新世纪之初,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改变着人们。而新的思想、观念很容易改变学生的行为、处事方式。很多学生在当下流行的向“钱”看的影响下,把自己的最大人生价值定义为拥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很多学生逐渐弱化了自己内心本来拥有的理想和信念。也就造成了他们只知道索取,并不懂得应该奉献等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淡化自己本来拥有的严谨生活态度,越来越不重视生活纪律,甚至逐步走向不可回头的道路。
所谓的道德取向其实就是对于道义和利益的选择,“重义轻利”是古人一向倡导我们所应该做的。但这一传统观念在现代人心中已经发生改变,特别是在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在利和义的认识上其实认为利和义是平等的,二者之间互为平等、互为利益关系。既然认为利和义是平等的,那么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对其作出平等有效的取舍的。但不少学生甚至认为利重义轻,如果遇到在利和义作出取舍的情况下,也就不会优先考虑义的重要性,而会作为评判标准,对其作出选择。不仅如此,这种重利轻义的思想普遍存在,甚至主导着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价值观念,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不可扭转的结果。
(三)责任意识淡薄
关于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多的重视到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所会带来的后果,从而去想办法改变。一个人,或是说一个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他们往往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注重集体的利益。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关系,不会联想到他人、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认为只有自己的所得利益实现了,才是最重要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无法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所在,不懂得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集体价值的实现其实也能使个人价值更好的实现。其次,很多学生对于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避而不谈,甚至有些学生,一心想着自身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忘了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最后,就是之于家庭来说,难于担当,即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他们在学校生活学习,不仅不会为父母考虑,而且变本加厉,对家庭提出各种以满足自身要求的条件。对于家庭的理解和感悟上的知识缺乏,导致他们做任何事情只顾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忘却了自己作为孩子的之于家庭的责任。与此同时,现在的很多学生对于做事上,都有着平白无故的一种自信。说是自信,更多的是盲目的膨胀。在对任何事物都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并不脚踏实地,而想着一蹴而就。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一些热点事件,时政新闻都有所关注,但对自己所处的集体一点都不关心,也就谈不上关心祖国。学生在祖国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很多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祖国的建设其实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的能力也有所要求。
(四)个人诚信缺失
众所周知,信乃立人之本。古时就有商鞅移木立信,而赢得百姓信任,从而变法成功。但不守信用这一问题在学生中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行为,这些问题也是学校屡禁不止,最为恼火的问题。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下来随便在网上找些东西凑合。为了自己的事情找老师请假,谎称家里有事或者病假,这些现象在学校中早已经习以为常了。最为严重的当属拖欠学费的情况,学校体恤一些学生家庭困难,允许推迟学费上缴时间。而有一些学生拖欠学费,并将学费花光,以至于到毕业也不能缴清学费,最后一些人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逃避学费。
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总是将道德、责任置之脑后,总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区和尴尬的思想境界,在这样的大潮流下,学生受到的影响是极其消极的。如今,利益会导致这些人模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从而放弃道德上的坚持。在各个领域,无论是求职上的虚假信息,还是学业上的弄虚作假。这一切说是社会趋势所导致,倒不如说是学校自身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后果。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忽视了他们作为人最基本的为人根本。所以,在当下的教育中,怎样去结合传统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学习这些优秀的东西,是今后教育部门所应注意的地方。
(五)人际关系注重自我
如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人们的社交往来也越来越广泛,渠道也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其本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当然,学生也离不开社交,学生的社交虽不如一般人那样复杂,但他们在社交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他们中大部分人在社交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多人表现欲比较强,导致在社交中,他们只愿做一个倾诉者,而不愿当一个倾听者。这样往往就不会给对方展示自己的机会,忽略别人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这种不公平的、不尊重他人的社交方式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些麻烦。其次,在社交中,很多学生表现的太拘束,甚至排斥与别人交流。这样的学生多是比较内向,不愿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时间一长,他们也就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对社交产生恐惧。长期以往,在没有知心朋友的情况下他们也就会更加内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学期,都是极为不利的。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由于要强的性格,导致他们自负,甚至嫉妒别人。身边的同学在某一方面强于自己时,内心会感到莫名的不痛快,一是不服气,甚至对强于自己的同学具有仇视的心态。更甚者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导致同学关系不融洽。对于这些现象,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多的去给他们制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社交环境,让他们更有自信,从而养成良好、正确的社交环境和心态。只有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交圈子,才能确实的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只有真正的去关注都学生的这些问题,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环境,才能真正落实解决学生社交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法律等措施来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才能有效的,合理的去塑造学生性格上的缺陷
三.儒家思想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之一—儒家思想,自古以来都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看重,并作为思想文化中的根本所传承。如今,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是培养完整、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崇尚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谋而合。
(一)圣贤情结引导学生修身律己
在 “圣贤情结”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思想几乎成了人们、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对自己人格的强烈自律,修身律己,在当今的时代是有着非常重要积极的影响。这样的一种趋势,是有着其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人性来说,这样的一种情结是符合其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的。人从自然的生物逐渐进化为有思想文化的人类,除了拥有社会性质人的定义外,当然还保留了在自然中的那种适应能力,也就是最原始的动物本能。而社会人正是由于合理的调控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使得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同样,人只有能够自我约束,成就一番大事业。
而普通人包括学生认为的成圣贤之道要么成圣,要么成王,不能平庸。在中国人心中,出类拔萃才是理想的人生,普通人不配享受美好生活,也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于是,我们恐惧居下,处处争上游、争第一,争上风。诸如攀比、争竞、夸耀、淫词、妄语、戏笑都要远离,这些事物唯有叫人败坏。修身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
儒家思想的这一精髓,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中去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自我约束,严于律己,才能成为人中豪杰,才能成功。
(二)忠恕观念感召学生宽容忍让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中的忠恕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是尽力为人谋;“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学生之间为小事同室操戈,一时间随处可见“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戏谑。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室友间的矛盾,家长、学校、社会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宽容、忍让、勤沟通、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都是让同窗情谊浓厚稳固的良方。宽容源自于理解,所以忠恕有助于我们理解宽容他人。忍就是克制,人生有很多事,很多话,很多苦,很多欲,需要克制、需要忍。学校本该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大部分人经过学习,具备了为人处世的能力,一颗宽容的心,正是人与人的交往中很重要的东西。只有宽容,才能让人们的关系和谐,才能友好的相处。我们知道,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有些摩擦、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如果没有这些矛盾的装饰,生活也就并不完整。因此,如果你一味的去纠结这些小矛盾,那你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同时,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人们常常称之为有内涵,有涵养。因此,宽容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宽容,他们才能在社会中很好的立足,因此,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我们必须要把宽容忍让的态度教给学生。
(三)志士气概激励学生勇于担当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是甘愿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与可贵的精神品质有着深刻的意涵。
1900 年,梁启超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在文中,他说出了一段让我们至今都耳目一新的话语:“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今天,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完全不同于100 多年前的旧中国,但责任意识缺失,但世俗观念对学生的渗透和浸润却比任何时候更深刻,大学这个思想文化的殿堂正向利益和功利低头。
志士气概能激励学生在面临诱惑、困境或权势时,能够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节。始终保持一颗无论多困难都要迎难而上的决心,不可轻言放弃,因为那是自己的职责。要时刻清醒的明白自己身处何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从而去历练自己,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只有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担起了自己应该担起的担子,才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天道刚健启发学生自强不息
“天行健,地势坤”是说天道刚健,地势磅礴。刚健的第一条就是独立,不假外物。而有些学生会由于自我生活条件的富裕,形成一些个性上的惰性,不思进取,自甘堕落。儒家坚信“玉汝于成”,是在艰难困苦条件环境下磨练你,让你成功。
儒家在对待事业与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展露出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的运行刚健不怠,君子应当努力效法,积极进取,进德修业。曾子认识到仁道的实现是一条艰辛之路,因此他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因此,人要学会自强自立的精神,才能有远大的追求和超凡的抱负。工作上的进步应当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来实现,而不应当通过取悦于上司,藐视同事的功绩等外在手段获得。同样的,在学生的学习中也是一样,只要自己脚踏实地的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奋发向前。只有在对困难的战胜中,自我才能获得成功。
(五)中庸之道影响学生待人接物
中庸之道是一种很高明的生活态度,它不是一味的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中庸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均衡,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变化的关键期,心理学家俗称的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与中庸之道格格不入。他们缺乏理性的态度,甚至有些偏激。即使明明知道是错误也不愿意承认,对他人善意的规劝,一概不听不理,将这种偏激视为有主见的表现。青少年往往只注重情感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在行为上忽略了对“中”的把握。
所以,我们提倡“中庸”之道,一旦达到“中和”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就能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和做事处世。“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和”就是自然而然、心平气和的达到最好的状态。中庸教会我们为人处世要低调,以强示之弱更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是人际交际中一个规律性的结论,也要能方能圆,充分把握好方与圆的尺度。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和谐。“和而不同”能让社会人际关系变得顺畅,它追求的是事物的相互补充与和谐统一。人事适中,达到“中和”的境界,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是一种大智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总 结
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凝聚着期盼与朝气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 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视自身问题,也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儒家思想精华的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德育工作,才能对他们的未来,乃至整个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由于有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基础,学生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其思想素质、道德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热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