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智启论文期刊网!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尹编辑 1994174574 投稿邮箱:ren0508@outlook.com
 社科论文
社会互动视角下城市外来人口融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发布:中国论文期刊网

引 言
城镇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外来人口不断地涌入城镇地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住房、公共设施的分配等等,国内学者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上多数集中在空间分布,政府政策等方面,后来因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少数学者也从社工机构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外来人口的融入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社会互动角度,通过文献分析法 、观察法等来研究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的现状,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以期达到社会和谐。
一 、城市外来人口的相关理论
城镇化进程在日益加快,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并在城市中扎根生存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而且这种趋势将会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维持。由于特定的原因和条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要解决外来人口的城市中生活遇到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城市外来人口的种类及现状,然后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宏观的把控。
(一)外来人口的成因
几乎是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存在着一批收入低、工作强度大的农民工,包括一切虽然生活条件优越,却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政府提供更多资源的商人,他们被统一称为外来人口,即户籍地不在城市的一群人。生活目前的中国基本上都是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地区、城镇地区流入二线城市、二线城市流入一线城市的模式。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外来人口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战争因素、政策调整;但从中国来看,外来人口的迁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改变我国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和国内外的严峻环境,国家做出了大量的政策调整和把控,最为深刻的便是1978年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这么说:1978年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序幕,与此相伴的是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社会阶层、职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的变化;此后生活在中国的每一个人,包括城市和乡村,都围绕在“转型”话语之下。
改革开放,政府颁布大量的调整流动人口的政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迫流入城市求存。一方面,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质量差,收入低,靠天吃饭的庄稼活已经承担不起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建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那么这些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形成一个双向的过程,城市是为外来人口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外来人口为城市空间的扩张、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已经有9000多万的人口流入城市,其中农村人口有8500万,并且数据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教育改革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提出和实行,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上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基地,很多父母不得已带着整个家庭迁移到城市;包括很多学生通过高考、中考等途径进入城市学习,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让留在城市的学生父母亲人也来到城市生活。目前来数因为教育改革的原因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这部分人基本上属于新时代的年轻人,经过文化的洗礼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农村人的基本特征,是所有外来人口种类中最难分辨,最好融入城市的一个群体。
3、文化差异
收入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城市人口在衣、食、住、行等等的生活习惯,包括思想和语言都有一种优于农村人口的地位,农村人口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候,城市生活就成了标准,生活在城市也转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在比较落后和封闭的农村,甚至是城镇,“城里人”一词是羡慕和夸赞的表现,几乎大多数农村人以成为“城里人”而自豪。
(二)外来人口的类型
外来人口在宏观上并不能单纯的说是农村人口,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我国9000多万的人口中有8500多万是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来的。所以在本文中,外来人口基本上看做是农村人口。那么这些来人口通过流入方式、以及身份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农民工
农民工是的意思是户口在农村,本人来到城市打工在当地或外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以及以上的普通劳动力农民工可以分为本地农民工和外地农民工,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口所在地的城镇打工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口所在地的城镇以外的地方打工的农名工。在所有的外来人口中,农名工占了超过50%的比例,也是人们日常见到最多的,最容易分辨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城市扩张建设的最大的一股力量,单纯的通过劳动力在城市中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据调查,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是2亿8171人,比2015年增加424万人,增幅是1.5%。其中,本地农民工1亿1237万人,增幅3.4%;外出农民工1亿6934万人,增幅0.3%。农民工月均收入3275元,比2015年增长6.6%。
2、大学毕业生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把大学毕业生当作城里人看待,忽略了毕业生的来源,虽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里农村出身的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也是城市融入人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这些人大多数就如前文所说的,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或者十二年义务 教育得到走出农村的机会,在毕业后直接留在城市找工作,随后结婚生子,基本上是可以完全融入城市的一个群体,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区分他们和城市本地人。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公布,2016年高校毕业生有756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达到1200多万,创历史新高。在这1200多万种将近有43%属于城市中的外来人口。
3、拆迁户
这种现象在这几年尤其普遍。拆迁户的意思是因为政策的调整,城市的规划,拆除原有的旧的、不合理的住房,居民迁往别处,或者是暂时迁到别处,等新房建成后,再回迁原居住地。从定义上来看,拆迁户基本上都是属于户籍所在地的人,他们有些原本属于城市中人,只不过居住地方不同而已,另外一些,则是在政府的协助下从农村迁移出来,到户籍所在地的城镇,一般会有专门的安居工程那排这些人生活。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聚集地还是农村人口比较多
4、难民
在中国,目前基本上还是没有难民的,用诙谐的话来说,农民工其实就是一种“难民”,但是此处所说的难民是指因为战争,天灾等一系列大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的无家可归流落到异地求生存的人,这些问题在国际上因为战争导致的比较多见,如果是自然因素,当地的政府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好安排,他们基本上还是居住在户籍所在地的,整体来说,难民中的流民才是城市中真正的外来人口。
(三)社会互动理论与外来人口的融入
1、什么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单独的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互动理论的认知体系包含了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这个理论认为个人一出生就进入了名叫人际交往的世界,在于非自己的其他人交往中,学习和发展,他强调这个过程中的认知参与和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两大重要理论来源分别为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观点是,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是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单独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在参与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中,产生了和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双向的社会互动过程,逐步建立一个解释框架——系统的认知表征,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在与他人的互动上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一定的特定结构和过程,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中介作用”——​​费厄斯坦的理论,该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是有效学习关键。从这两个理论中看出,人和人的交往、互动是推动学习的重要力量。
2、社会互动理论与外来人口的融入
(1)本土方法论
又称常人方法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目的在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它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根据既定的规则与程序进行多方互动,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是这些日常生活中默认的,没有成文的互动规则加芬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以一定背景知识与常规为基本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内隐规则,互动就无法进行,进而也不能实现预期目的所以,从此意义上说有效开展互动的前提是各方主体对他们认定“规则”的能达成共同的认知
依据这个理论,外来人口在城市融入中之所以能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居住空间的不固定,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和本地居民形成一定的认知,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相互之间的互动也就难以进行,总结来说是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没有互动的“共识”前提。
(2)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他们认为社会互动的媒介是符号,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一种“符号运动”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要理解此意义就必须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立场上加以阐释;有时这个意义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互动的各方通过不断协商来达成共同的认知来重塑符号的意义;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认识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决定行为选择和行动方向
在中国上千年文化的影响下,本地居民优于外来人口的意识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思维是惯用的,所以本地城市居民无论是何种身份,都是站在外来人口的对立面上,无论是城市人口,还是外来人口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彼此发出信息的内在含义,即相互之间没有理解行为本身的意义导致互动的困难。
二、外来人口的现状调查——以西安市为例
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隶属陕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外来人口相比于陕西其他地区来说比较多,而且大部分是由省内农村人口迁移过来,所以选择西安市作为样本,通过此来了解近几年外来人口的主要情况极其城市融入状况。
(一)西安市外来人口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西安市外来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男女比例失调。近几年,现正在大步扩建,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抓入城市,科学证明,男性的体力和耐力相比于女性来说是比较优越的,所以先每年对男性的吸收力明显是比女性的高的,女性在城市中大部分只能从事一些服务业、商业等工作,男性则可以从事建筑业和运输方面的工作。第二,人口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西安市地处中国正中央,相比于上海、广东这些地区来数,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外来人口基本上属于省内的居多,大多数来自西安市的各个各个市、县、村,这些人在城市的居住时间都在办你那以内,会在农忙时赶回家。至于省外的,比较多的就是甘肃、河南、浙江、四川这些地方,他们的居住时间一般在2年以上,因为距离远,也就减少了流动的频率,但是因为生活条件比较差,所以会在城市边缘进行短距离的频繁移动。第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居多,西安和其他城市一样,外来人口学历基本上是初中以下,年的年龄大多数都集中在了20——45岁之间他们一般从事的是低收入,高强度的体力活工作,生活条件极其差。第四,职业复杂,收入偏低。外来人口在西安市从事工作以建筑业居多,其次是运输业,少部分人会选择商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哪一种行业,他们的收入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工资在1000——2500的居多。第五,居住环境差。无论经过多少年的变革,外来人口在城市中都是属于一种弱势群体的存在,因为收入低,流动性大,所以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工地附近的城中村作为栖身之所,更有些居住时间短的,以小旅店为住所,生活条件简陋。
根据以上西安市的外来人口特点,可以把外来人口的居住空间分为以下几类:
1、城中村
这个再不能熟悉的词,第一种情况下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第二种情况就是区分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一种叫法,中国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城中村。这些村子隐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背后;在中国很多城市都能看到一堵堵的围墙把马路和居住地分的清清楚楚,这些墙在网上被称为中国的“遮羞墙”,就是遮挡这些脏乱差的城中村。城中村的楼房都是城市当中原有居民违章乱建的,卫生,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不能正常开展,城中村的居民本地比较少,外来务工人员和普通刚毕业的农村大学生比较多,有些还因为附近企业或者公司的影响,导致村子里10%的人都是同一种职业,比如西安市雁塔区的南窑头村和西辛庄受到中国平安的影响,统一被称为“平安村”。在这些村子里,一般情况下的社会互动就是通过生活中必须要的交流来维持,除此之外,打麻将成为了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互动的主要形式和主要的业余生活。
2、棚户区
“棚户区”即“贫民窟”,多见于城市边缘地区,棚户区的意思是指结构简陋,抗灾性能极差,功能缺失,居住环境不好,没有绿化,没有采光,没有通风的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的集中区棚户区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的显著现象,住房所有权也不是固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贫民窟都属于棚户区,棚户区都是环境差,居住密度极高的地方,但是贫民窟有些建筑是长久性的,有的房子状况好到让人惊艳。棚户区的居民大多数是收入低的外来人口,且是长期居住在这里,只能勉强度日,工作就是建筑工地最普通的劳动力居多,城市中该有的公共资源也是享受不到的。棚户区与城中村类似,没有好的社会互动,繁重的工作已经占用了他们生活得绝大多数时间。
3、安居工程
安居工程是近年来政府做的一项惠民政策,是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和建设,以成本价销售给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在一些县级小城里面,安居工程的大多数住客都是从农村迁移出来的农民,在农忙季节,安居小区经常是冷清空荡的状态存在。安居工程的小区社会互动就比较频繁,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区中基本上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居多,相互之间交流没有什么困难和隔阂,但是互动的方式比较单一,最常见的是打麻将,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等等。
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居住社区类型差异大,其中上面提到的城中村等空间在城市中占比很低,占样本的13.2%,而外来人口的占比达到37.5%,随着城市的扩建,城中村被逐渐拆除,许多外来人口被迫又向城市外围迁移,逐渐形成城郊村。
(二)西安市外来人口的社会互动现状调查
西安地处内陆,是西北五省的交通、经济枢纽地带,每年这里会迎来大量的外来人口来建设西安。根据统计局综合处2016年3月24日公布结果西安市2015常住人口达到870.56万人,2016年是855.29万人,外来人口占比达到59.31万人。2016年中国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前50排名中,西安排名31位,相比于东南地区的城市来说,外来人口的增加并没有给西安市带来多少负担。
资料来源:统计局综合科
一个城市外来人口的的多少虽然会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感受都好,生活条件好,则是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的。
被调查者对所处居住环境的印象
回答类别 人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好 22 17.39%
一般 81 65.22%
差 22 17.39%
总计 125 100.00%
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关系状况
回答类别 人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关系融洽 49 39.13%
一般 63 50.00%
本地人有排外意识 13 10.87%
总计 125 100.00
被调查者对外来人口是否应当与当地人承担相同义务的看法
回答类别 人数 占总人数百分比
有必要 66 54.35%
适当承担 54 41.30%
不必要 5 4.35%
总计 125 100.00%
上述数据是根据《西安市外来人口社会参与意识调查研究》一文得出,之所以选取这三组数据,是本次研究主要将从居住环境、精神文明推行、权利与权益意识这三个方面对雁塔区的社会互动进行调查。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包括他们在社区中的互动情况,就要从他们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全方位的了解。
从三份数据中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对居住环境印象一般,很多人认为都市化的生活比家乡要好,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变较多,如交通拥挤、违章乱建、生活环境污染等等,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居住环境的问题关注度比较高。他们希望城市环境可以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可以越来越好,当然,也有少数人对城市的环境持冷漠不关心的态度。
在对带本地人口的问题上,小部分外来人口表示可以比较好的与之相处,多数人和本地人交流比较少,还有极少数人排斥和本地居民交流,这部分人在城市的互动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速度缓慢,甚至不能融入城市。
(三)西安市外来人口在社会互动中的常见问题
因为外来人口是相对于本地居民的关系来说的,在景晓芬的《空间隔离与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一书中将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问题总结归纳为四种:固定隔离型、流动隔离型、固定混合型、流动混合型不同的分布类型对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有着相当大影响,如固定隔离型,即外来人口长期固定居住于某个以外来人口为主的社区,形成与城市居民的空间隔离。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这种居住空间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大多数已经成为流动隔离型或者混合隔离型,无论是是流动还是混合隔离型中生活的人们会因为拆迁或者城市改造不停地搬家,因为城市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只考虑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寻找一个新的安身之处,往往在一个新的社区中还有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就被迫搬迁到下一个地方,久而久之,外来人口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思考怎样融入新的一个生活圈,正常的社会互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这种居住空间的隔离对外来人口最大的影响问题首先是的身份认同问题:因为居无定所,没有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外来人口在心里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合理的、正常的城市人,很多在西安居住时间已经超过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都不认同自己是线城市人,总是以农村人自居。第二个大的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人因居住环境进行抱团: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依赖集体的保护和救援,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选择的群体就是他们的“老乡群体”,布劳在《平等与异质性》中解释了这一现象:“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他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内群体交往比外群体交往普遍”经济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外来人口在城市融入中最普遍,最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外来人口的收入均低于城市人口:经济层面的适应是外来人口在城市立足的第一步收入是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基础保障,也是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物质基础,从收入来看,无论是原始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533.56元和2934.94元)还是扣除极值后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233.8元和2867.2元),城市居民均高于外来人口。
通过上述居住因为居住空间的的不同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带来的影响分析,可以把外来人口在城市融入的互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空间不固定。因为外来人口在城市中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所以居住空间不是很固定,拆迁、工作、教育都可能影响他们居住的地方,频繁的更换住址导致外来人口已经麻木于周围人口的互动,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交流的最多。也因为居住空间的不固定,外来人口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重新开始新的人际交往,对于年轻人来说,新的环境能够促进寻找新生活的动力,但是对于过了很好的学习能力的人来说,环境的变化会让他产生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厌倦,从而封闭自己,拒绝互动。
雁塔区处于整个西安市外围,区域面积大,所以人口密度相对小。但是并不能说明没有外来人口在融入过程中出现过问题。单独以雁塔区正在建设的万科楼盘来说,在附近的村子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包括受到中国平安公司的影响,形成以职业居住为空间的“平安村”,从前面外来人口的居住空间划分来看,属于城中村,隐藏在各大高楼大厦的背后,村里的整体环境脏乱差,并且公共设施缺失,违章建筑分布密集,外来人口居住的空间很多都是通风差,采光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就会称为一座空城。这种现象不光在西安城市中存在,几乎存在于中国的每一作城市。
2、没有业余的生活提供外来人口进行社会参与。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过程中的目的单一,最常见的就是工作和教育,除了工作,这些外来人口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进行城市融入,包括购物,添置生活必需品都是尽可能的忽略,外来人口的统一思想就是“凑合”,无论是居住,交往,生活方面等等都是“凑合”,从心里并不认为自己能在一个空间居住很长的时间。
但是这种“凑合”的结果也会导致他们在业余生活也凑合,除了前文说过的打麻将,基本上,业余生活都固定在了手机上。这并不是打麻将和手机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外来人口在业余生活中没有合适的活动去参加,久而久之,就把业余生活这一项省略,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互动也将减少。
3、交往形式非常单一。外来人口迁入城市的时间不一样,有长达二十年的,也有才来几年的,或者几个月的,但是无论他们在城市居住时间多久,在访谈中提到社会交往时,大多的表述都是通过工作建立一种买卖性质的单一商业关系基本上很难与城市居民建立一种良好的私交关系,总结下来就是:发乎利益,止于生意。这种交往形式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在刚进入城市时比较适用,因为通过商业关系首先能够让自己了解到当地的基本生活情况,例如超市的物品摆放,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中当地人口对某一种物品的需求程度;或者是通过商业交往,能够基本上了解到本地人的一个性格。我本人是陕北人,在刚来到咸阳时去水果摊位消费,发现当地人对一元以下的几角钱看到特别重要,而在陕北,因为风土人情的不同,人们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从这个方面可一看的出来关中人和陕北人的不同。但是这也只适用于短期,商业关系在触发到利益时便会结束这种互动的交往,或者互动不在朝着良性发展。
4、社区组织对外来人口开放程度较低。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群众性基础机构,为外来人口参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环境支持,也是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场所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人口密度较大,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繁荣,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分布集中进城务工人员对所在社区活动和事务的参与度是衡量其城市融入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在城市社会现存的制度框架内,城市社区组织相对封闭,主要的社区活动仅向市民开放,进城务工人员很难获得参与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几乎没有什么正式组织可以依靠,原有的农村社区已经无力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城市社区又不对其开放社区组织生活匮乏的外来人口群体,得不到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和保护,只能努力在体制外艰难生存,使得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外来人口在城市的政治生活参与状况值得社会各界予以高度关注,能否参与城市的政治生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实现由于制度的安排和户口的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几乎没有政治参与的平台和途径,城市政治地位的低下,政治参与的空白,使得外来人口缺失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话语权,降低了其对城市的归属感
三、社会互动视角下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政策
本土方法论就让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人相互之间形成默认、不成文的规则,换而言之,就是外来人应当和本地人口之间有着“共识”才能进行互动;符号互动论是每个人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意义,两者之间的互动就是彼此之间理解对方行为意义的过程,所以对于如何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生活,从社会互动的视角下来说,具体有以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住房体系,实行混居策略
外来人口在居住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大多数蜗居在环境差的城中村,只有极少数在城市中生活时间比较长的人口在一些社区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者因为工作的原因,住在企事业单位社区。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外来人口,政府首先在住房上就应该做出调整,比如不以户籍地的条件限制购买政府的安居工程。在一个有秩序的社区才能够开展各项惠民利民的政策,用一个对比的案例来说,在深圳龙岗区的城中村,即便住房困难,但是因为环境整顿合理,社工在开展一系列活动时,能够估计到所有的社区居民;而在雁塔区的西辛庄来说,这里外来人口众多,住房体系很不完善,基本上在一个房子居住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很少,当地政府在开展活动时,并不能清楚的了解社区的状况。城中村的拆建,往往让很多漂流的农民工更加无措。
从西方的一些国家经验来看,在早期的住房体系中,大部分住房在提供内部居住空间上时忽略了居住空间的外向性,包括目前的中国城市,公共住房和廉租房,城中村等等的都大片连着修建在一些环境差、地价低的地区;而高档住宅楼往往修建在环境好,地价高的地区,这种空间的分布导致收入低和收入低的人抱团,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收入低于本地人口,所以外来人口会产生“抱团”的现象,很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社区服务者也会因为社区整体的人口收入来却别对待,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实行混居政策在一定程度程度上还喝了社会的冲突和对立。“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管从哪一个阶层来看,与自己不同类的人居住在一起都会有不适应的感觉,所以在实行混居政策之后,加大社工机构的成立于发展就必不可少。
在外来人口互动中的问题中也说到,外来人口因为居住空间的不固定,导致互动困难,所以一个完善的住房体系,给外来人口一个可供长期居住的空间,在城市融入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社区的开展的各类业余活动
业余生活丰富与否是判断一个人生活品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城市人口因为生活在当地,人际交往圈比较大,业余生活比较丰富。但是外来人口首先在城市中是陌生的存在,在人际交往方面根据不同人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结果,但大多数外来人口的业余盛洪比较枯燥、单一。社区开展各类活动不仅要关注外来人口的身体健康,还要兼顾到其心里健康,如开展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里访谈等等的活动,了解外来人口的诉求,社区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下一步的工作。设立外来人口专门的阅读坊,根据不同地方的外来人口开展乡俗学习之类的活动,不仅外来人口要融入城市,城市人口也当学习外来人口带来的不同文化,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外来人口多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改变外来人口在城市中互动的形式,前文已经说过,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交往形式基本上是属于商业性质的,在触发到利益时,便不会有良性的互动,甚至互动终止,那么工艺性的互动首先从本质上是把利益抛开的,通过真诚的互动,得到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在深圳同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习的两个月期间,社工每周会开展瑜伽班、舞蹈班、亲子阅读坊等活动将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但彼此之间本不熟悉的人联系在一起,技能学习了,互动也多了,居民之间互相留联系方式,在不参加活动的时候,也会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三)社区服务机构定期开展社区交流会
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唯一目的是生存,所以除了工作,并没有什么业余生活。首先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需要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尊重、接纳,外来人口在工作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以在他们相处时完全是随心而为,并没有考虑过与之交流人的感受,多参加交流会可以帮助外来人口理解城市。所谓互动,就是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交流,外来人口参与社区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人进行一个双向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能以他人为明镜认识自己,从而努力扮演出一个好的形象与他人互动交流,换句话说,就是外来人口在交流中认识自己,从而认识了他人
社区外来人口因为语言文化等等因素,导致与其他人的交往形式单一,社区服务主体应该根据社区内部的基本情况定期开展专属的社区文化交流会,例如家乡话、乡俗演讲等等活动,让外来人口能够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行为符号,从而得到认可和理解,可以有效的促进外来人口的融入。
(四)多途径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度
首先明确社区作为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的主阵地作用,特别是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委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外来人口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进挖来人口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其次吸纳一定比例的符合条件的优秀外来人口代表,在各种劳动荣誉中为其留一定比例
社区中,可以把原本以户籍为住的服务对象换成以居住证为主的服务对象,从性质上将外来人口归纳到社区本地人当中。外来人口原本在城市中就没有归属感,如果社区互动被限制参加,服务主体被排除在外,更加会让外来人口从心理上把自己边缘化,通过打破户籍地思维惯性,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度,首先能够让其明白自己已经是城市一员,在城市中得到尊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外来人口才会承担起在城市中生活该有的义务,从而促进外来人口更好的融入社会。
结 语
影响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关注的是社会互动因素的影响,虽然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是本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通过切身体会得来的,比较真实。论文主要从文献分析法来研究,并且仅限于西安市的范围中,解释力度比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尽可能将影响外来人口的其他因素纳入到研究当中,更好的探讨外来人口在城市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热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