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智启论文期刊网!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尹编辑 1994174574 投稿邮箱:ren0508@outlook.com
 社科论文
儒家传统德育方法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12-12 点击: 发布:中国论文期刊网

 

一 儒家传统德育方法的探寻
儒家传统德育方法的特点分析
儒家德育方法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成果之中,他们各具特色却又一脉相承。
儒家德育方法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化方法系列和教化方法系列,内化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其具有内在性、自觉性的特点,如反省内求法、学思结合法;而教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育感化,其具有强制性,是外在性的特点,如身教示范法、思想灌输法。这两方面的体系构成了儒家强大的德育方法体系,新时期我们应结合时代背景对儒家传统德育方法体系进行重新梳理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儒家德育方法本身就具有功能价值,但其功能价值并不具备政治性、阶级性。裁判它的标准,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德育方法在其所处的时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其传承人孟子、荀子也在其一定的德育思想体系下继续发展和创新,他们为传播政治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做出了保障性的贡献。在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也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是德育方法的功能性还是一致的。
儒家传统德育方法的举隅
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指老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或者设定一些特殊的环境来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具体包括人格的感化、艺术的熏陶、环境的影响等
《论语·述而》中:“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1]。”孔子的弟子在看到孔子的言行后,受益匪浅,感到深深的敬佩和折服。颜渊对孔子更是赞叹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1】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里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这虽是先人们对孔子的赞赏,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孔子身上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宣扬的地方,他是兼善天下的仁者、孜孜不倦的学者、知人论世的智者、乐天知命的通者,教育者就应该像孔子一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自己殷切的爱去鼓励、触动学生,使之转变思想,积极进取,不断反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人格感化[2]。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1】”另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针对同一件事情的记载却稍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1]”后者多了“学之”两字[1]。这两段大概是向我们讲述了孔子在齐国与太师讨论音乐,欣赏了《韶》这首曲子之后被其的精妙绝伦所吸引,然后就孜孜不倦的去学习,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学习我们也会从其中收获到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这应该就叫做艺术熏陶吧。
《颜之推家训·慕贤》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4]。”因为人在少年时,品性还没有形成、固定,和别人玩耍就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包括说话的方式,做事的举动等,虽然是无意学习别人的,但是潜移默化之中自然而然的就像别人了,更何况那些需要我们明确去学习的技能呢因此就像颜之推所说的,和好的人在一块居住,就像进入了培育芝兰的房子,长时间之后自己也就芬芳了;和坏的人一块居住就像进入了屠宰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就臭了【4】。所以,生活中像这样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品格的方式就应当叫做环境熏陶[5]。
2.循循善诱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道理弄清楚了才能在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反应。朱熹解释循循二字是“有次序貌”,我们将第一个“循”看作是动词,也就是遵守、依照的意思,将第二个“循”看作是名词,意为有顺序,有规律的。那么,二字衔接起来就是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6]。“善”就是熟练、擅长,就是精通。并非半生不熟的教学,也不是一般水平可以进行的教学,它代表的是充分饱满的知识技能,以及高超的教学水平[7]。 “诱”是诱发、诱导的意思,指教育者通过一些媒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这里的“诱”就是一种不断激励学生的教学方式。
3.因材施教
《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各方面的因素:第一,对受教育者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等等;第二,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第三,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并非一味的去适应受教育者,而是将他自身的特点和所提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使教育者的工作更好地开展也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道德水平上得以提高。
4.启发诱导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必须主动对某个问题进行自身的反省和积极的思考,如果还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者认识不明确,教育者再给予启发诱导,前提是“启”,结果是“发”,这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5.身体力行
儒家传统德育方法讲究言传、身教的合二为一,两者互相补充、相互衔接。如果说循循善诱是言传,那么身体力行就应该是身教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要修身立德,以德立身、成人。教育工作者本身就带有道德示范性,其言行举止的统一也是教化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6.自我教育
孔子道德修养方法还包括“自省、克己、慎独、忠恕”
“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自身修养炼成的有效方法。在心理学上来说,自省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还是一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能力。孔子告诫弟子:“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主要标志,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从自身找原因,任何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反躬自问;而那些小人,遇到问题总会将责任推卸给别人,想方设法的去撇清自己,在他们的身上本身就缺乏了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10】。
“克己”就是指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认为克己是忠恕的先决条件,凡事应从别人的利益出发,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自觉遵守一切社会道德规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等都能一一合乎礼法规定【11】
“忠恕”二字,其中“忠”代表着忠诚、毫无二心,意为尽力为人谋;“恕”代表宽容、宽恕,意为推己及人。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很多学校都会开展“心中有他人”、“让世界充满爱”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对儒家传统忠恕思想的推广和发扬【12】。
“慎独”是一种自我修为的境界,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自己高度自觉的意识,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活动,不做出任何违反礼法的事情,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道德情况,自律情况等等【13】。如果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表现的勤奋好学、严以自律,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却纪律散漫、学习倦怠这就不是真正的“慎独”,这是外界压力下产生的行为并非发自内心的体验【13】。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陈旧的德育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4】。其中,以教师为代表的纯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手段单一,不灵活,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禁锢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因此也就少了时效性【15】。此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跃时期,他们追求创新,喜欢丰富多彩,陈旧的德育教育方法让他们对德育教育活动失去兴趣,对道德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对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情感的体验都没有过多的践行,从而使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失去意义。德育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语言的灌输让其产生意识形态的理解,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受教育者学会用道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德育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
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然沿用的是以前旧的方法,没有联系到新时代的环境,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联系到当下社会道德背景,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和在社会体验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除此之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直停留在课堂,学生没有参与过道德活动没有体验过真知,当他们离开学校就无法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脱离老师和父母后道德意识弱化,这就反映出在一定意义上德育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性。
三、儒家传德育方法对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进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学生的群体内,德育教育弱化严重,采取怎样的德育方法能更好的培养当代中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显得尤为重要。儒家传统的德育方法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产物,因为当前学校德育教育问题诸多,所以,使很多教育者的目光都转向了传统教育。例如:近几年的国学热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教育的盲目崇拜,进而在教育领域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在方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待传统教育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的崇拜,否则就会和我们最初的理念背道而驰。
1.遵从“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人,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外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会发生质和量以及结构方面的变化,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儒家德育方法在这方面的体现就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鼓励原则”。【16】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完整的人格,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能以同龄人的身份去面对他们,也希望自己能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顺应其心理的这种变化,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通过对他们思想规律的了解去进行德育工作,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
2.力行“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7】同样,在中国,几千年前我们的儒家学者就对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合力育人的原则表示认同,结合现阶段的教育实际,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原则就更有必要去建立和巩固了。中学生处于性格变化的重要时期,学校的培养和监督虽处于主导地位但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辅助,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更有效的帮助其完善健康的人格。学校教育是整个中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并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而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教育任何一个个体在进入学校接受德育教育之前都已经在家庭打好了一定的基础,无论其质量的好坏;社会作为一个大的课堂,使个体走向社会不断学习和成长,但由于其复杂的内容掺杂着许多对中学生不利的因素,就需要社会教育正确引导,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适合中学生发展的环境。学校是一个专门育人的机构,所以就应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组织学生家长系统学习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一些教育知识和技巧,让家长也成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我国目前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果尚不理想,需要我们这些后辈继续努力,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
3.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
我们常常认为“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知道,教育对象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性格色彩和个性特征较为复杂,作为教育者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去对待所有学生。因此,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应对受教育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应地制定好教育目标进行分别教育,这也就是儒家传统德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他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联系实际将两者相结合达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状态才能实现最初的教育目标。
4.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鼓励原则
儒家传统思想很重视“鼓励”在道德行为养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物质鼓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完成一系列道德行为。精神鼓励能提高人的自信心,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并促使其更好地实施道德行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认同,荣誉感和成就感的存在是使其努力做得更好的内在动力,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已经日益得到了满足,所以精神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互为补充才能实现更好的德育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不能相互对立也不能相互代替
5.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
儒家德育教育不仅重视循循善诱的教导作用,还重视身体力行的的教化作用,讲究言传身教,合二为一。其中,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无形教育,这是我们当代德育教育中所缺少的;除此之外,外部环境也属于一种无形的教育,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中学生已经具有强大的审美能力,一些积极有趣且具有美感的学习环境会创造更好地学习氛围。所以,教育者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利用环境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好地进行。
6.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即表扬与批评
表扬加批评才是完整的德育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适当的表扬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优点,使学生受到鼓舞并且能使其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适当的批评学生,能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是表扬的方法更有效,但有的时候,适当的批评学生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18】。现在的中学生都是零零后的孩子,大多都性格孤傲,娇生惯养,听的了表扬却受不了一点批评与委屈。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表扬要注重内容,不要一味的使用模糊的概念赞美学生,具体的表扬要做到点对点;同样,批评要讲究方式,要以爱护和尊重为前提,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很叛逆,老师家长越是教育越是反抗,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不足,却没有从自身找问题,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触碰了孩子内心的底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对于任何学生,他们都是渴望自己优秀,渴望得到表扬的,有哪一个人愿意接受失败,愿意接受批评呢?所以,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不要无休止的去指责,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批评教育他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我们应该放大他们的优点,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优点放大,努力去克服掉那些不好的缺点就会一步步的获得成功,我相信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这样一来,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7.改善传统的理论灌输
儒家传播其伦理思想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编著各式经书,如《诗》、《书》、《春秋》、《论语》等,统治者不仅把这些经书作为治国的工具更要求人们奉读铭记,不得改动经书中的任何一个字,将经书中的思想灌输给人们,使儒学思想家喻户晓。但当代社会已经不能使用这种德育教育方法,我们要在灌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当代中学德育教育的缺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应试教育的社会现状使学
校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却忽视了德育培养。大部分中学生接触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本,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实质性的东西并不多,也许学生学了好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还不懂得什么叫德育,理论和现实的脱轨使德育教育严重弱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在授课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学生辩论,视、音频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兴趣。
结语
德育教育始终是时代的主题,需要我们为之不断的努力探索、学习。儒家传统德育方法体系博大精深,只有经过深刻的讨论和深入的了解才能掌握其中的精华。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的需求,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德育不再是一面对外的旗帜,让传统德育文化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热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