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智启论文期刊网!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尹编辑 1994174574 投稿邮箱:ren0508@outlook.com
 法律论文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发布时间:2022-12-14 点击: 发布:中国论文期刊网

  引 言

  追溯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长期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保守、求稳、中庸等思想一直隐藏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随着近代化历程的开启,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在中国公民这一概念兴起。

  在这种时势变化下,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公民观念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变法的失败,他认识到中国变法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性的缺失。在他看来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造国民的奴隶性。由此开始,对公民,公民身份,宪政等理论的引入逐渐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开始传播。我国学界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成果,结合本国特色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公民意识,逐渐拓宽了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20世纪末期伴随中国现代化与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公民意识的定义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当时盛行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从公民意识结构的内容方面,将公民意识划分为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平等意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公民意识还应该包含法制意识。比如说,沈明明著的《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中,对公民意识理解中还包含着:社会公平观念、法制观念、公民的自由、公民权利观念和民主观念等。学者蒋传光则认为,公民意识还包含着规则意识,就是公民对法律信仰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

  日前,对公民意识内涵的定义学术界较为认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种:一.从人类的主体性发展方面,认为公民意识是人活动内在精神和觉悟的反应。主要由合理、合法、守法三部分组成。二.从公民与国家关系上进行定义。出现许多学者探索公民意识的定义,在这些人中较被认同的是朱学勤在《书斋里的革命》中描述到:“公民意识是现代宪政的产物。”三.从公民意识的内部结构进行界定,公民身份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作为现代意识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富强崛起的新鲜力量-大学生,学习接受现代意识是社会和国家对其的要求。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制度规定的权利、义务的主观认同程度。公民意识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罗尔斯强调公民应当具备以下:美德、礼貌、宽容、合理性、公平感。他认为宽容是公民意识的核心特征。而权利观念主要表现在马歇尔对公民权利的分析中。他从公民意识结构的内容进行分析:作为公民身份的核心公民意识要求公民应当亲身体验自身意识实现的过程。可发现,公民意识是一种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让我国公民具有时代相适应的公民身份,并具有对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教育必须走在前面,处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在这个方面任务繁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在价值形成和理性思维发展的高峰时期。培育这类群体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现代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动上成为具有人格的现代公民并且自身发展是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相适应的,培育现代意识才可以成为可能。我国突破了之前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社会现实,生活里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应对多重角色的冲击下,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公德及责任意识表现出明显的缺失,因此社会其他成员对大学生是否能真正独立成才持怀疑的态度。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意识教育就迫在眉睫。社会生活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社会成员。他们在大学期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既面对传统教育及现实社会种种的诱惑冲击,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又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本身渴望拥有民主意识、市场意识和平等意识。现实中大学生对怎样更好的运用这些素质与社会实践生活相联系上仍需要长期探索学习。首先有少数大学生本身对公民概念理解是模糊的,表现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状态。这群人里他们懂得权利义务是对等的,但实际上表现则是重权利、轻义务。少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少。还有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欠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强烈,自私自利,视诚实守信为粪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其他成员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评价并不高。现如今,大学生不仅仅接受着来自家庭的期望,还承担着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期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下,培育大学生的优良品质使大学生具备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要求去适应去生活。大学生自身努力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慢慢开始学会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抱负,争取成为一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趋势越来越浓烈。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不能否认过去的历史,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国是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悠久历史的国家。为适应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我国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在中华文化里提倡和为贵,现如今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是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兴盛的支柱,学习社会主义相关的理论,树立主人翁意识,拥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品质是整个社会的期待。社会提倡建立和谐,希望每个人爱好和谐。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定义好自身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顺着生逆着亡”,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发扬中华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四)学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新时代下,学校德育以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和“四有”新人为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面对新鲜的大众传媒方式的发展知识是流动的,学校德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统计,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八次课程体系的改革,但是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传统教育里学生学习知识大多来自课堂,生活中虽然有了更多先进的信息交流设备,但如何将高科技运用到传统学校教育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的。再有现在的知识是动态的,原先的知识对每一个现代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去学习西方的文化。再有全球化下国与国的距离变小,文化联系程度大于国家间的交流,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和公民性的发展,成为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诚信意识的社会公民。不仅仅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的是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设计的加强来培育一群具有现代意识学生去积极的参与其中,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呢?李慎之先生在中国公民意识现状分析中说:“千差距,万差距,缺失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作为大学生来说,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将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高度集中集权统治下“官文化”,“人治思想”以及重人伦轻法律的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严重地压制了人的独立和自由。因此,没有公民意识可言。中国古代政治上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在这种制度下,百姓遵守着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有序社会生活模式下思想是禁锢的。当时制定的法律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奴役的一种工具,它根本利益的出发还是为了统治阶级。作为臣民,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服从。这类服从包含思想上的服从。在这种氛围下法律平等意识显然不足,推崇人治,人情法高于法律原则,法律权威成为一种乌托邦。发展到现在以来,人们办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看看有没有关系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在当代人处理人际关系中不算少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影响并非简单的阻碍作用来概况的。传统文化中保守、守旧的观念对人的发展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教育,但因为目前经济因素,精神文明发展程度并非有能力普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加上现代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对独立、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念国民尚无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市场经济理念也没有渗透到每一个公民思想深处。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下也没有正正的开设一些对传统文化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鲜力量,深受东西文明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助,他们是矛盾的,因此他们往往表现出的种种冷漠态度,被年长一辈所歧视和批判。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引导的缺失是造成公民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代学校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至关重要,它是以一定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淡薄,我国现代文化教育相比发达国家来说的落后也是落后的。美国哲学家盖尔斯郭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社会成员的人格。使其能在所属的社会群体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我国一直以来推荐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教育方面需要突破素质教育中保守的要求。公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儿童,使他们拥有参与共同塑造着社会能力,由此可见,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意识和公民品性,使之能够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使自己能够有效发展。

  目前,现代文化教育模式指出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将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教育作为兴国安邦之本,国家重视教育是兴盛的重要举措。现代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它承载着对家庭与社会两边的任务。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培植国家未来主人公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虽然在社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但面对长期以来的教育层面发展的不平等及从小学到中学缺乏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实践现实,加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差距大这些现实问题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来说,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现代教育方式呈现多种的发展趋势,高科技信息设备的应用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大众传媒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大学生接受知识渠道多样了,原有局限的渠道变得更加开放了。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诱惑使我们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学生学会明辨,还要重视现代化教育。

  (三)大学生认知程度

  首先,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是片面,处于学校人和社会人转换之间,但当大学生走出学校与社会真正接触去生活会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大学生对社会总是会抱有某种美好的憧憬,这点是正确的。但理想与实践生活是有差距的,大学生出了社会,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去学会适应,学会融入。社会生活里存在着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面。教会学生去有适应调节才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当今社会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区别,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认为的社会生活并有着自己理想的好生活。如何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增强他们个性独立意识得到充分的提高。但凡事都有好也有坏,在大学生身上也不例外,有的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下个人主义膨胀,超级自负使这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偏离。上大学不再目标远大,而局限于满足自身的需要。个人为尊的思维观念严重束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这种思想观念下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对社会来说是不利的。日前,社会公众对现如今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层面的批评是声音不断起伏的。面对社会责任,公德心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占少数并且日益加深,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生自身面对种种机遇与挑战时,自身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大学生自身生活习惯影响着良好公民意识的建立。传统家庭教育下,孩子习惯于接受来自父母,长辈索取,养成了重视得到不管付出的恶习,表现在社会生活里更多的是享受着权利,更少的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面对未来只停留在走一步看一步的认识上,未真实想象去规划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面对生活给予的考验是禁不起的。综上所述,从这三个小点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认识的态度对公民意识培育及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社会制度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多次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社会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群体,缺乏公民意识。目前,我国的法律方面还未健全。制度层面上,探讨证实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公共领域的薄弱,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不完善,缺乏公民权利保障的完善,法制制度的不完善,公共领域方面虽然设置了许多公民表达意愿的渠道。但是有些渠道缺乏有效的解决纠纷的实际实现方案。现在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裁决机制设置的还是不够,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努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发展,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改革,面对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公民各种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进而体现为当前我国普通存在公民意识的缺失,从这点来说,重视社会体制改革是必须的。

  三.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路径

  如何培育公民意识呢?大学生公民意识如何培养?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们在寻求培育公民意识的路径方面借鉴西方学者的建议和意见。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公民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正如西方公民社会的理论家则认为只有公民社会自愿性社团中,人们才能学会信任与合作。

  公民意识培育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项目,需要立足于社会特定的环境中。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实现中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之一。社会现代化是包含面很多,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公民意识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代表着教育体系中最根本的,最基础的途径。学校是培育现代公民的场所,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场所,其他机构不能代替学校去提供公民教育,只能补充。由此参与公共生活,在学校中进行公民教育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机构。社会要求学校教授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法制知识,培育学生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的观念。培育具有社会主义事业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会公民,并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遵守公民礼仪及文明规则。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目前中国的形势而言,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公民意识建立应该从一下几点进行:

  (一)学校开设公民课程。

  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变化的历程及其每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观点和思想。公民课程教育最主要的是培育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具有规则的意识。区分好权利及义务之间的关系,主动参与。通过学校开设公民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习公民意识品质,提高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的三要素中包括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这三者是密切关联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及独立思考问题和理性思维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及合作。教师也可以通过树立公民榜样或自身作则。孔子强调因材施教,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成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发展多样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最锻炼人个地方。大力提倡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并成为社团活动的主人。社会各方面通过设立的学生社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社社团建立,作为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培训,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创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程度,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逐渐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渗透到学生群体中,并能够推动建立一个宽松、互信互赖、包容、激情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这个氛围下平等意识的建立。使每一个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学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品质。

  最后,定期在学校开设大规模的法律宣传讲座。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士向学生教授法律法规。并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分析,让在校学生具备一定法律常识及维权意识。潜移默化的让学生通过讲座学习到实用性的法律知识,掌握到法律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并非是纸上的规定。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的教育宣传不能间断,定期进行教育宣传,可以减少校园犯罪率,使学生懂得法律,具备法律意识。从而有助于其人格的提升与完善,并能够融入到社会,融入到人与人交往中,培育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及义务意识。我国目前努力创建法律社会,要培育出一部分自觉参与,有平等观念的新兴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营造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

  宽松自由的民主政治环境有利催生公民意识的崛起。政治的民主化是公民意识培育的实质。虽然大学生学习了许多比较广泛的知识但是深度依然是不够的。能够真正应用实践生活中的理论知识是比较少的。我国学者在探讨公民意识不完善的原因时,指出民主制度的不完善是公民意识欠缺的制度原因。我国是国家种类上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人是社会主义本质及核心。国家规定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一切权利的行使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并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生成自由、平等、权利与参与意识。并赋予人民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做主。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从而为公民权利意识的养成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政治追求平等的政治生活,我国相比西方国家来说,制度体系的建立还是不断完善的,为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制度方面就必须大力推进和深化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群体的意见,扩大民意反映渠道把权利逐步返回给社会。这样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所以,国家通过放宽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激发人们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热情,达到个人与国家共同进步。

  除了学校教育,国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环境保障公民意识的培育顺利进行,还必须在我国的法治建设方面,进行改革。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些人没有相对应的法律可以使用。还存在一些利用制度空隙的人。这些现象表现出我国国家的立法力度不强。还需要加强。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推进法制化社会的建立,在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征集民意。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律观念。“法治”环境下迫使每一位公民努力学会适应社会的潮流,学会把握自身应有的能力。

  (四)公民精神文明的重视

  公民文化也是培育公民意识的精神土壤。但公民文化起源于西方。是近代中国引入的。它代表着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我国自十七大以来,就把公民文化的社会价值“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格尊严、人权设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所以对待西方公民文化我国采取吸收借鉴的态度。吸收其宝贵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经验为我国所用,使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品质。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的东西依然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使现代化公民文化的形成受到了阻挡。所以要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必须解决好中西文化的关系及对待传统中国文化的态度问题。大学生相比年长者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容易塑造,也容易改变。所以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西方公民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它的内容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普世价值,对当今社会来说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糟粕的东西。比如说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还有表现在人际交往上过分强调等级次序方面严重阻碍了平等意识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文化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在面对中西文化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其次,表现在一方面,既要尊重公民依法享有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培育公民现代自由和权利观念,鼓励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公民,培养公民对集体、国家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公民对公共政治的参与与培育公民美德和公民意识。但引入西方公民文化并非都是优秀的,所以我们对待西方文化时,应当保持正确的理性思考能力。去分析。

  结语

  公民意识作为现代意识,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是让他们具有公平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等。这些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共同的关注。

 

QQ在线编辑

  • 在线咨询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热线

展开